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5-3-22 08:51:37
|
显示全部楼层
“误读”未必是无厘头抵制,或许是源于理解偏差。这种理解偏差,有多重成因:比如,随着改革深入推动,政策调整幅度越来越大,对于新政策、新思路的产生逻辑、目标指向、法理依据,社会缺乏系统性了解;又如,在互联网时代,公共讨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,对于政策变化不同的群体总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去解读政策,增加了政策被弹性解读的维度。此外,许多政策专业性很强,如果表述不到位、媒体传播不准确,也会造成对政策的误读。
“难免”则道出了“误读”的平常性——有时误读是常态,不误读才是例外。得看到,政策被误读,现在确实挺普遍。如《不动产登记条例》出台被误读成为“以人查房”做准备,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》被理解成为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提供依据……
而李总理说政策有时难免遭误读,颇具深意:对政策被误读,不宜轻易定性、随便归咎。之前,总有一些部门对政策被误读“污名化”,推卸自身责任,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政策传递环境。一方面,讨论政策是公众权利,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读,也理应允许存在。一定程度上,对于政策的误读,反过来还可以成为调整政策的民意参考。另一方面,尽管某些误读不排除有利益群体故意加以曲解的可能,但多数情况下,政策被误读的背后,包含了社会各界希望加快改革进程的期待。公众的期待,正是形成共识的前提。
|
|